尽早接种疫苗!初次性生活后,检出HPV感染平均时间仅2.6个月
时间:2021-04-23
4月15日-21日是第27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的主题是“健康中国健康家——关爱生命,科学防癌”。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新发癌症病例数中,宫颈癌以11万例位列前十,发病率呈逐年升高和年轻化趋势,成为我国15~44岁女性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其实,近年来关于宫颈癌筛查、HPV(人乳头瘤病毒)疫苗接种等话题,一直被热议。
4月17日,广东卫生在线作为媒体委员之一,在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联合举办的宫颈病变规范化诊治及阴道镜技术精品培训班的会场,采访了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宫颈癌防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产科主任李小毛教授等专家,解答读者关切。
初次性生活后检出HPV感染平均时间仅2.6个月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包括有200多个成员(亚型),根据其致癌性的不同,可分为高危型别和低危型别两种,其中有10多种HPV亚型与宫颈感染和病变有关。研究发现,97%的宫颈癌主要由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所致。
80~90%女性在一生中都可能会感染HPV,初次性生活后的5年是HPV感染的高风险期。46%女性将在3年内感染上至少1种 HPV,从初次性行为到首次检测出HPV感染的平均时间仅2.6月,即HPV阳性。
李小毛教授介绍,只要身体抵抗力好,其中大部分HPV感染能被自动清除,但高危型HPV的持续性感染就可能会引起癌前病变,如果不去做筛查,不能及时发现与治疗这些癌前病变,则有可能进展为宫颈癌。
▲李小毛接受广东卫生在线等媒体采访
宫颈癌是目前唯一病因明确,且可以通过疫苗接种进行有效预防的癌症。
宫颈癌的一级防控策略除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以增加身体免疫力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及时接种HPV预防性疫苗。世界卫生组织建议,HPV疫苗应用的主要目标人群为9~14岁未发生性行为的女孩,15岁以上女性以及男性为次要目标人群。
为何9~14岁未发生性行为的女孩是HPV疫苗首要推荐接种对象?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科主任杨越波教授解释,低年龄段接种疫苗产生的抗体水平、免疫答应会更好,且15岁之前只需要接种2剂。HPV病毒感染的主要途径是性传播,初次性行为之前(暴露在HPV感染危险之前)接种的效果最佳。
▲杨越波授课
目前,国内有国产二价,进口二价、四价和九价HPV四种疫苗。国产二价疫苗已于2019年获批上市,在低年龄组(9-14岁)仅需接种2针次。
杨越波主任指出,部分女性会为了接种高价HPV疫苗而等待,其实这样等待的时间里会增加HPV的感染几率。“在中国,约70%以上的宫颈癌都是由HPV16、HPV18引起,三种疫苗都可预防。因此,HPV疫苗能约上哪个打哪个,越早接种获益越大。”
HPV疫苗从2006年开始使用,目前的研究数据表明,打过疫苗后的保护作用可持续10多年,预测模型提示预防的时间更久。
接种HPV疫苗后切勿忽视定期筛查
“像接种了新冠疫苗,仍需戴口罩一样。”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宫颈疾病诊治中心负责人易丹妮主任提醒,无论接种二价、四价,还是九价HPV疫苗,接种后仍需定期筛查。预防宫颈癌的关键在于“接种疫苗+定期筛查”。
易丹妮主任表示,从HPV感染发展到宫颈癌,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可长达十余年。期间,包括宫颈细胞学筛查、HPV检测筛查在内的定期筛查就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帮助早期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并进行干预。
“宫颈癌可分为四期。如若等到出现阴道出血、排液等症状才到医院进行检查,此时发现的宫颈癌大多是中晚期,治愈率会从早期的90%以上降至40%以下。”
根据我国目前宫颈癌发病年龄特点,《中国子宫颈癌综合防控指南》推荐起始筛查的年龄为25~30岁。65岁以上女性,若以往10年内连续3次宫颈涂片检查无异常或连续2次HPV检测阴性,无癌前病变病史,可以不继续筛查。
此外,小于21岁和已经切除了子宫及宫颈的女性,不建议进行常规筛查。
患上宫颈癌的高危因素有多个性伴、多孕多产、长期口服避孕药、吸烟、不愿意主动接受子宫颈癌筛查等。
宫颈癌预防及控制的最有效的措施是:HPV疫苗接种;定期子宫颈癌筛查;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预防宫颈癌,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样很重要,李小毛、杨越波和易丹妮三位专家同时倡导:践行健康生活方式,适量的运动,充足的睡眠,平衡的心态,以增强身体免疫力。个人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避免过早性生活;拒绝不洁性行为,提倡使用避孕套;做好避孕措施,减少流产次数,对预防宫颈癌都有好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为降低HPV感染几率,如男性伴侣阴茎包皮过长建议手术切除,每次性生活之前需要局部认真清洗,肩负责任以更好地保护女性伴侣。
转自广东卫生在线: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