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新冠两年——中国可以向世界展现什么?
时间:2021-12-06
12月2日,主要由中国专家倡议并撰写的《英国医学杂志》(The BMJ)“中国抗击新冠疫情的策略与经验”专辑正式在线发表(https://www.bmj.com/how-china-responded-to-covid-19)。文章总结了中国防控新冠疫情的经验和教训,高度赞扬了中国抗击新冠疫情取得的成绩,为人类继续抗击新冠疫情以及应对未来新发传染病提出了中国方案。
本专辑包括1篇述评和10篇分析性文章。北京大学公众健康与重大疫情防控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李立明和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流行病学讲席教授、The BMJ高级临床研究编辑唐金陵领衔组织这组文章,由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医科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疾病预防中心、广东省疾病预防中心、北京协和医院数十位专家学者参与了撰写。专辑侧重公共卫生选题,希望能与全球同行分享中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经验,为在全球范围内阻断疫情,以及应对下一次新发传染病大流行贡献中国智慧。
世界可以从中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经验中学习什么?
传统的公共卫生措施是成功遏制传染病流行的法宝
What can the world learn from China’s response to covid-19?
Old school public health and technology can allow aggressive containment to succeed
唐金陵
英国医学杂志临床研究编辑 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讲席教授
Kamran Abbasi
英国医学杂志执行主编
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和流感的病原体不同,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强而致病性适中,极易造成世界大流行。尽管人类做出了史无前例的防控努力,在短短2年内,疫情还是席卷了全球,造成了2.5亿人感染,500 万人死亡1。
中国是第一个报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的国家。中国破解病毒特点、遏制疫情蔓延的努力,一直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虽然拥有世界19%的人口,但是中国COVID-19的病例数只有世界总数的0.05%1。那么,世界究竟可以在中国应对COVID-19疫情的经验中学习什么呢?一批直接参加抗疫前线的中国学者撰写的这个COVID-19疫情防控专辑,向世界其他国家介绍了中国抗疫的经验和教训。诚然,中国采取了世界上最严格的防控措施。
在疫情暴发初期,中国迅速行动,在短短两个月内,成功地扼制住了疫情,消除了本土感染2。然而,中国采取的不是什么新的神奇武器,而是古老的公共卫生措施,就是人们常说的非药物干预措施。中国防控的成功在其他一些国家也得到重复,这说明了一个重要问题:利用公共卫生措施消除一个具有世界大流行潜力的传染病是可能的2-3。戴口罩、洗手、保持社交距离、限制聚会和外出旅行等公共卫生措施发挥了巨大作用,发现和隔离COVID-19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也功不可没4-5。
当然,新技术也大有帮助。例如,核酸检测可以快速、准确地诊断患者,发现无症状感染者,评估人群风险;移动通信设备可用来有效地追踪和管理密切接触者。新型冠状病毒隐性感染和潜伏期感染比例很高6,而且存在经冷冻物流隐秘传播的可能性7,若没有这些新技术,消除疫情几乎不太可能。另外,在高性能计算机的帮助下,流行病学数学模拟研究也广泛用于预测疫情的走向趋势,更重要的是用来快速评估防控效果,为防控策略调整提供依据8。
在人口大量、快速流动的今天,人类成功控制如此高传染性疾病的经验十分有限,尤其是在像中国疫情中心武汉的情形下,短期内几万人发病并需要医疗照护。因此中国的这些经验十分宝贵。另外,中国统一部署全国防疫行动,迅速调动42 000名医护人员进驻疫区9,有效协调地方卫生资源,快速加强传染病治疗和护理能力等,这些社会动员和调度的经验也值得国际上借鉴。
目前大流行已进入新的阶段,疫苗接种将是这一阶段成功与否的关键。早期成功清除本地感染为中国从容有序地接种疫苗创造了有利条件,并最终安全地转向新的策略。但是,早期成功消除疫情也使得中国几乎所有人口都处于易感的状态。因此,在疫苗接种建立起群体免疫屏障之前,中国仍需维持强有力的公共卫生措施10-11。中国抗疫策略的短期代价看似很高,但从长远看,如果不这么做,人类要付出的代价将是难以估量的。
BMJ 2021;375:n2806
转自公众号 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