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疾病防控到全人群健康——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时间:2021-09-22
为加强新时期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探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广东省预防医学会于9月11日在广州召开2021广东公共卫生论坛。
本届论坛,聚焦于“构建体系,提升能力”这个主题,来自全国的知名公卫专家,就如何科学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如何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公卫人的能力等问题,发表真知灼见。
公卫体系正在实施改革
但最大的改革就是“不折腾”
新冠肺炎疫情这场百年一遇的传染病大流行将公共卫生拉入了社会的聚光灯下,以公共卫生为中轴的社会变革在即。
广东省预防医学会会长吴圣明指出,“公共卫生的职能从单纯预防疾病,向全面维护和促进全人群的健康发展转变。这既是对公共卫生应急能力的实践考验,也是公共卫生防控体系查漏补缺的关键节点,更是重建公共卫生体系的重大机遇。”
吴圣明会长作会议致辞
随着公共卫生人员工作的环境越来越宽泛复杂,很多时候公共卫生不再被认为是一个专业的职业,专业职业依然是用医学模式来界定。
“今天论坛的主题是‘构建体系、提升能力’,这就离不开改革两个字。”广东省卫健委副主任张玉润认为,“最大的改革就是不折腾,职能和机构频繁调整,影响最大的是对基层防御体系的冲击,往往使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处于无序混乱之中。”
张玉润说,“如果没有SARS和新冠肺炎,说不定很多地方的疾控中心都已经名存实亡了,这一次是因为在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冲击下,公共卫生的重要性再次凸显出来。”
张玉润副主任在会议上讲话
持续加强卫生防疫体系建设
是当下最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和全球都带来了很多经验和教训。
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疫情,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必须提前做好准备,比如投入足够的资金、人力资源,改善公共医疗防御体系,加强紧急状态下公共卫生系统的运行能力,特别是持续加强公共卫生安全领域的卫生防疫体系建设,这是当下最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
当前最迫切最值得关注的是在现有的卫生体系当中,如何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建设。今年5月13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正式挂牌。国家疾控局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机构,它拥有多大的行政权力,与疾控中心的关系如何?
在论坛上,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洪兵谈到了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改革与展望。他指出,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成立,意味着疾控机构职能从单纯预防控制疾病向全面维护和促进全人群健康转变,新机构将承担制定传染病防控政策、指导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建设、规划指导疫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指导疾控科研体系建设、公共卫生监督管理、传染病防治监督等五大职能。
“改革有五大重点,其中一项就是推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体系改革,要优化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设置,建立补偿奖励机制、医防协同机制、考核评估机制等。”沈洪兵说。
沈洪兵副局长作专题讲座
关注现代公共卫生新特征
培养“顶天立地”的公卫人才
目前,现代公共卫生具有一些新特征,比如健康影响因素与疾病病因的多元性、复杂性;国民健康改善与疾病防控、突发事件应急的社会性、社区性等,这些都决定了公共卫生是以社区为基础,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的工作模式。
北京大学公众健康与重大疫情防控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李立明指出,为适应这种工作模式,一定要加强公共卫生与疾病机构的能力建设,必须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技能、懂疾控、能应急的应急型疾控队伍,完善能监测、速检测、会分析、善消杀的技术设施和技术储备。
“在加强公共卫生人力资源建设方面,要培养‘顶天立地’的公卫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如公共卫生学博士和公共卫生学硕士。”李立明还表示,要坚持定期开展应急培训与演练,建设一支准军事化的应急专业队伍,同时做好突发应急与疫情防控的各种物资储备。他指出,要为公共卫生建设提供科学、规范、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保证,比如增加公共卫生与疾控机构的人员编制,加强队伍建设;提供与同级医务人员相当或略高的、稳定的工资收入和激励政策与机制。
李立明教授作专题讲座
让新冠大流行
成为人类最后一次大流行
新冠疫情是百年最严重的新发传染病大流行,从根本来看,能够影响新冠大流行进程和前景关键的因素有三,一是新冠疫苗接种、二是病毒进化(变异)、三是PHSM与大流行倦怠。
中华预防医学会秘书长冯子健结合当前疫情防控中的具体案例、数据,深入浅出地解读目前的疫情特点、现状及发展形势。“我国新冠防控策略和姿态的特殊性-疫苗将是缓解大流行影响和决战新冠病毒有利武器。”
“新冠肺炎大流行对卫生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有很大的启示。”他通过预测三种情形下的此次大流行的演变,进一步探讨了新冠疫情后半场将面临的挑战和全球卫生(安全)治理将面临的新变革,并在讲座的最后,对我国卫生应急管理提出改进建议。
冯子健秘书长作专题讲座
公共卫生
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我们不应该问,公共卫生是什么样子?而是该问,公共卫生应该是什么样子?”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咨询专家、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讲席教授唐金陵,以“公共卫生:从哪来,到哪去”为题,追根溯源,通过回顾公共卫生和医学的起源、发展,深入浅出地解答了公共卫生的目的、功能、理论和方法这一“公共卫生从哪里来的”的问题。
“公共卫生是指一切从群体的视角出发研究和认识健康、疾病及医疗卫生服务相关问题、以提高公众健康为最终目的、采取群体或社会手段解决和处理这些问题的科学,现代公共卫生就是卫生与公众健康的合流。”
他从人类健康这一根本问题出发,明确指出,把握新时代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概念及内涵,因地制宜地设计和创造最合适中国的特色公共卫生实践模式,才是往后我国公共卫生的发展方向。
唐金陵教授作专题讲座
构建与发展
具有特色的、成熟的公共卫生体系
“广东公共卫生体系未来的发展,需要与粤港澳大湾区协作交流及广东当地传染病、流行病的趋势结合起来讨论,加强与香港、澳门的公共卫生体系构建的经验交流,因地制宜,构建特色、成熟的公共卫生体系。”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暨南大学讲席教授梁晓峰在高端访谈环节,就“对广东公共卫生包括重大疫情防控有何展望“该问发表了真知灼见。
梁晓峰副会长访谈环节发言
“新冠肺炎防控的常态化阶段,疾控机构中有两大能力亟待提升。第一个能力是快速精准的流行病学调查能力,流调的快速展开,才能跑在病毒变异的前面,流调的精确施行,才能最大程度的降低流调的成本,减少对民众及社会造成的负担;第二个能力则是及时、准确的实验室检测能力。”全国政协委员、东莞市卫健局副局长张巧利从基层医务工作者的角度,回答了“面对这样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疾控机构急需提升哪些能力”这一问题。
张巧利副局长访谈环节发言
“除了预测、预警疾病的防控以外,疾控机构的改革和建设对于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也起着重要作用。疾控机构重新被赋予了包括公共卫生监督和传染病监督在内的的监督职能,这一职能的有效行使,离不开两方面的建设:一个是技术支撑,另一个则是法律法规保障,这两只脚并行,公共卫生建设中的许多措施才得以实现。”李立明教授在访谈中表示。
“中国公共卫生模式的建设应该有大局观,从宏观角度出发,加强策略、战略性这方面的研究,加强对公共卫生思想和方法的认识。”唐金陵教授就“中国公共卫生模式发展”这一问题提出见解。
高端访谈环节留影
会议留影
广东省预防医学会首席专家张永慧作会议主持
广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唐小平作学术主持
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杨杏芬作学术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