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健康策|专家共议疫苗抗疫与生物医药企业创新之路
时间:2021-03-12
“我国疫情防控取得良好效果,离不开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发挥的积极作用,这也得益于与疫苗生产与研发企业的创新与技术攻关的支持。下一步,我国大规模的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即将开始,全民接种目前是既定方针,只有很高的接种率,才能阻断病毒流行。”中华预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梁晓峰说。
3月10日,在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主办的2021“两会健康策”直播节目生物医药专场,中华预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梁晓峰、清华大学交叉医学研究院国际生物经济中心主任王宏广、云南沃森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黄镇就“疫苗抗大疫 创新助发展”进行了探讨。
疫情助推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公共卫生体系加速变革
2020年的疫情给全世界带来了一场大变局,这场波及全球的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影响更是空前。“新冠抗疫也是对全球整个科技创新能力的一个大比拼和演练。这场疫情无疑加速了生物技术引领的科技革命提前到来。”王宏广表示,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医药和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总书记在对科技工作要求的“三个面向”:面向世界科学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重大科学工程的基础上,又专门加了“面向人民生命安全。”
二、疫情促进了企业对整个生物医药大幅度投入。过去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以及风险投资主要投在信息领域,但是疫情之后,我们看到我国民间资本投资最大的领域已经转向生物医药行业,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一个变化。
三、疫情加速了整个医药科技企业的创新能力。以新冠病毒诊断试剂来说,我国已经有200多家企业试剂获批,说明我国创新能力已经大幅度提高。
大疫之后,普通民众更是关心防疫问题,尤其是与之相关的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变革与完善。梁晓峰介绍,“健康中国的蓝图已经规划好了,也有15个专项行动计划在逐步落实过程中。国家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又增加了每人每年5块钱,这是一个利好消息。”
“除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投入的增加,也有人才队伍的建设和改革创新的探索。最近各个省也都在进行公共卫生体系的改革,像湖北、天津已经有了基本成型的改革的方案,中央也正在出台整体方案,预计很快能够落实。”梁晓峰透露。
我国疫苗供应基本自给自足,部分种类仍有欠缺
“从全球来看,世界上没有几个国家的疫苗能够自给自足。虽然过去我们经济不是很发达,科技也不发达,但是我们疫苗供应基本上靠自己能够解决主要的传染病预防。”1984年梁晓峰从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从事疫苗防疫工作。梁晓峰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以消灭脊髓灰质炎,控制麻疹以及破伤风等传染病为主要工作,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继而跟国外的合作、逐步自主的研发等关键步伐都跟上了整个世界医疗的发展。
“我们也有很多自己知识产权的疫苗产品。乙型脑炎疫苗是我国第一个具有自己的知识产权的疫苗,曾经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走向世界,挽救了很多南亚国家儿童。像戊肝疫苗是我国第二个拥有自主产权产品,从这个角度说,我国的疫苗研发的水平在国际上处于一个比较好的位置。”
梁晓峰补充,当然我国疫苗事业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某些疫苗的种类与国外相比存在欠缺,疫苗出口较少动力不足,某些比较先进的技术如mRNA疫苗国内还是不太普遍。“像HPV疫苗,现在我们国家还是在二类市场上,我们也在动员政府将来如果有钱的话,局部或者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买单,给老百姓免费接种。”
提及mRNA疫苗技术,云南沃森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黄镇表示,沃森的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也是中国首个自主研发并获批进入临床试验的mRNA新冠疫苗。
“目前该疫苗正在广西进行二期临床试验。预计今年4月底能够获得二期临床试验最为关键的临床数据,也就是全程免疫后一个月的免疫性和有效性数据,为三期临床的剂量选择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黄镇强调,目前海外三期临床试验研究的准备工作正在抓紧筹备中,沃森与哥伦比亚、墨西哥、巴基斯坦、印度、土耳其等国家在积极磋商中。“我们会尽快启动海外的三期临床,预计今年年底我们会获得三期临床的其中数据分析,力争早日申请该新冠疫苗附有条件的获批上市,尽快实现该技术应用在我国研发和生产领域的零的突破。”
促进新生物技术大发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新生物”指的是利用现代的生物技术加上生物资源来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疫后的经济重点应该发展新生物。为什么新生物这么重要?简单来说,疫情当中,特别是在今后的一个时期,生命总比网速重要。”
王宏广解释,“首先,新生物是人民健康的根本保障;其次,生物经济是网络经济之后的下一个经济增长点。人类历史的两千年经历了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和网络经济时代,随着疫情的加速,第4个经济的时代,也就是生物经济的时代正在形成。谁引领生物经济,谁就引领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再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需要发展生物经济;最后在推进人类健康共同体和现代化的过程中,要解决“有粮没病”这两个人类需求,根本出路还得要靠生物技术。”
在发展生物经济的过程中,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必须持续强化。王宏广也介绍,其实在中央文件里1997年就提出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主要是因为它既是投入、成果转化的主体,也是整个成果转化利益享受的主体,转化过程中风险承担的主体,未来可能还是相当一部分基础研究的主体。”
国家通过一系列的政策鼓励企业的科技创新,特别是生命健康领域的企业的技术创新。黄镇介绍,沃森生物在20年的疫苗研发过程中把创新立于企业发展的根本地位,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到今天为止,沃森共有4项发明专利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授权,累计承担了国家和省市的各级科研项目90余项,其中国家级的项目就25项。截止去年年底,共生产了2.2亿剂疫苗,其中用于市场已经使用了2.03亿剂。产品累计出口埃及、美国等15个国家。”
黄镇补充,北京沃森创新医疗产业园建设项目已经启动,这是沃森生物推动疫苗产业创新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预计在北京大兴将投入20亿人民币,一期将实施9价宫颈癌疫苗、黑猩猩新冠腺病毒载体疫苗的产业化。另外还将建立一个更强大的研发和生产基地,推动创新疫苗的研发和产业化转化。
最后,谈到疫情防控全球化问题时,梁晓峰、王宏广、黄镇都表示,疫情防控需要全球行动,疫苗研发需要走出国门,而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发展新生物经济的过程中更离不开全球化。刘倩倩整理
责编:王 楠
主编:田 茹
校对:王艾冰
转自人民日报: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