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专业,让前行更有力量
时间:2021-03-10
用科学研究为防疫提供学术指引,用最简语言为公众科普医学知识,他为战疫贡献了最专业的力量,是“广东省最美科技工作者”。他是广州市预防医学会专家组组长王鸣。
他为外防输入的前线搭建专业队伍,构筑了安全“防火墙”,他是“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他是花都区疾控中心主任安耀武。
王鸣:心系公卫,科学抗疫
作为一名有着33年传染病防控经验的老疾控人,王鸣获得了许多殊荣,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广州市优秀专家……尽管现在已经从广州市疾控中心退休 ,但他一直心系着全民健康与公共卫生事业,保持着科研活力。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袭来时,王鸣接受了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委派,作为广东省专家组成员,负责粤西片区的肇庆、湛江、茂名、阳江四个地级市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导工作,为此他与省专家一起,奔赴四地进行调研。
王鸣一直心系着全民健康与公共卫生事业,保持科研活力
原本以为这只是一场与非典相类似的新发与突发传染病。然而,在调研的过程中,王鸣发现,无论是病毒学,还是流行特征,新冠都显得极其不一样。他意识到这将会是一场特殊的战“疫”,不可松懈。
多年的新发与突发传染病防控经验,让王鸣敏锐地捕捉到异常趋势:进入2月份后,南方的新冠肺炎疫情有可能会与流感流行混合在一起,从而给疾病的防控带来诊断与治疗的困惑。
2020年2月7日早上9点 ,王鸣收到国内权威专业杂志《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的约稿,于是,他分析了当时的各种传染病流行资料,提出了“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同时警惕季节性流感 ”的学术观点。他找来了自己的前同事、广州市胸科医院副院长李铁钢合作。李铁钢当天从晚上7点写第一稿到凌晨2点,发到了王鸣微信上。王鸣一夜无眠,2月8日早上5点醒了,看到稿子,立刻起床修改到上午9点成稿,完善了格式之后,下午发给了编辑部。2月10日,仅用了4天,这篇论文就上线发表了。
由于学术性强、观点新颖、指导性强,这篇论文发表后,马上就被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腾讯新闻、健康报等多家媒体转载及报道,并推上了“学习强国”的广州平台。
随着疫情处置的广泛开展,他发现很多地方在开展消毒时不够科学,对空旷地方的空气和人体进行喷雾消毒,这不但不能起到消毒作用,还会造成环境污染或人体伤害。于是,又提出了“关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的过度消毒”的问题,并刊登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热带医学》杂志上。
在疫情发展期间,王鸣持续用科学方法研究疫情发展趋势,及时对疫情进行总结成文,并公开发表,与更多同行分享研究成果,先后完成了5篇学术论文。
除了利用专业力量为防控工作进行强有力的指导外,王鸣还积极向公众分享疫情相关科普文章,例如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是如何研制的。事实上,退休后的王鸣,一直坚持亲自执笔撰写公共卫生领域科普文章,目前已达将近70篇,其中有不少都是爆款好文。
在他看来,医学工作者,除了临床研究,科普也是责无旁贷的责任。“科普文章一定要通俗易懂,有吸引力,不能总是以专家的身份,摆出一堆的专业术语,老百姓都不明白,又如何科普呢?专家要学会转换角色,把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用老百姓熟悉的语言表达出来。”王鸣举例说道 ,“以宫颈疫苗为例,关于这个疫苗二价、四价和九价的区别,我用了‘二价是雪中送炭,九价是锦上添花’的说法,老百姓一看就明白了。”
2020年5月30日,王鸣获评“广东省最美科技工作者”。
现在,疫情防控已进入常态化,但王鸣的思考与学习一直进行着。对于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他感触最深的是关于基层公卫人员的业务能力亟待提升。
“目前疾控中心基层人员的专业水平,仅仅只是满足于日常工作,没有显著的提升,一旦发生大规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就难以应对。以早期的核酸检测为例,按照常规,区县疾控中心都应具备核酸检测能力,但由于日常欠缺加强培训和要求,以至于能力不足,都将样本送至省市检验,导致隔离、收治和出院的检测结果延迟,积压了过多病例。”王鸣谈起这个,依然忧心忡忡,“我们需要对基层人员进行一些实实在在的培训,多使用案例进行分析、研判、实操,以及如何与多部门配合,并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推动基层工作人员进行业务水平的自我提升。在这次疫情中,我们国家在医防融合和多部门协作这方面做得相当漂亮,但这是花费了不少时间摸索出来的,如果前期有这方面的培训,面对突发事件就会得心应手了。”
安耀武:精准防控,保“家”护航
与广州市其它区相比,花都区的疫情防控工作显得有点特别——这里有国内三大航空枢纽之一的白云国际机场。
作为华南地区最大的进出口岸和重要的交通枢纽,白云国际机场不仅旅客吞吐量庞大,而且拥有多条国际货运航线,联邦快递公司亚太转运中心也驻扎于此。
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花都区除了承接入境人员的观察点,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做好国际货运机组人员的闭环防控管理。花都区为此调用了两间酒店专门接待国际货运机组人员。“这些货运机组人员的管理,既涉及外交政策、外事礼仪,又涉及国家种族习俗,我们要在保障他们合法权益、不影响飞行任务的基础上,做好防控工作,同时还要做好接待酒店人员的防护、酒店消杀工作。它的闭环管理比一般入境人员管理更具挑战性,也更为复杂。”在安耀武看来,这是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们团队面临的最为特殊的挑战。
安耀武(左三)在新冠肺炎疫情疫点处置现场布置工作
面对外事工作,疾控中心人员的经验显然稍有欠缺。为此,安耀武带领团队针对货运机组人员入境后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了细化研究,并以此撰写了一套防控工作流程,制定了《花都区机组人员接待酒店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定期指导入境航班机组人员住宿酒店落实各项防控措施,针对酒店员工、专车接送公司职员及司机,先后组织开展专项培训6次,现场培训10余次,应急演练1次,每周一次进行现场督导。与此同时,与市、区防控办、外事办保持紧密联系,遇到问题随时沟通,立刻解决。“在这样的合力之下,国际货运机组人员的防控管理工作完成得比较顺利,实现零投诉。”
除了合力的作用,这个重要任务能顺利完成,与花都区注重人才梯队建设有着密切关系。“近几年,区政府和区卫健局也相当重视疾控中心人才队伍的建立,只要中心编制有空缺,我们就能招聘补位,不断招收公卫、预防、检验检疫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生加入,让整支队伍更加年轻化、专业化,这也得以让我们可以组建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队伍。”
提及基层人员队伍,安耀武还有更多的思考:除了团队的素质,团队的人员数量、稳定性也相当重要。
安耀武(前排右五)与单位党员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主题活动合影留念
安耀武告诉记者,在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疾控中心人员身兼多职,做好疫情监测预警、风险评估,组织参与疫情现场处置,每个工作人员既是采样员、流调员,又是消毒员,还要负责信息统计、报送工作,同时承担疫情防控培训指导等工作,工作一项接着一项,经常几天几夜不休息,身体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旦有人累垮了,开展工作的难度就更大了,毕竟具体的疫情处置等防控工作,都要依靠公卫人员完成”。其实,不仅仅是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随着社会公众的健康需求越来越高,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卫生健康保障工作不断增加,疾控中心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卫人员的工作压力也在不断增加,如果不扩充完善公共卫生人员队伍建设,工作中难免捉襟见肘。”
安耀武在(右一)落实学校防控工作
至于人员的稳定性,安耀武认为:“目前应该加大公卫人员专业技术职称晋升渠道,稳定专业技术人员队伍,防止人才流失。希望可以完善人才机制,激发人员创新积极性,让更多的专业人士愿意长驻公卫岗位。”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