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发三篇!助力新冠疫苗Ⅲ期临床效力研究,朱凤才团队全球联发!
时间:2021-02-06
2月3日,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临床疫苗学专家、WHO 新冠疫苗优先次序评选专家朱凤才教授及其团队分别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Human Vaccines & Immunotherapeutics 和国内权威杂志《科学通报》在线刊登三篇疫苗临床研究相关文章,对新冠疫苗Ⅲ期临床效力数据进行科学解读,为新冠疫苗Ⅲ期临床研究的下一步设计提出思考与借鉴。
目前,全球共有237款在研新冠疫苗,其中63款获批进入人体临床试验,27款进入Ⅲ期临床试验。在早期进入Ⅲ期临床试验的几款新冠疫苗中,已有8款疫苗公布了三期临床的初步效力分析结果,有6款疫苗已获得紧急使用授权或附条件上市。在这看似“柳暗花明”之际,BMJ杂志副主编Peter Doshi对Pfizer/BioNTech的mRNA新冠疫苗保护效力提出质疑,指出疫苗的实际保护率可能低至29%。
一石激起千层浪,该评论在中国引起了巨大的舆论反响,各种猜测和争论纷纷涌现,使得COVID-19疫苗的保护效力数据更是“雾里看花”。因此,朱凤才教授团队在《科学通报》发文,对Ⅲ期临床效力研究的初步数据进行科学理性解读。究其原因,是因为在疫苗的Ⅲ期效力临床试验中,临床终点指标(可疑病例、感染、确诊病例或重症病例)、病例监测体系的灵敏度与特异度以及确诊病例的定义不同,均可对疫苗保护效力数据产生重要影响。此外,采用错误的统计分析口径和偏倚的视野解读这些数据,将会对疫苗保护效力的结果带来巨大的误解。
(原文链接:https://engine.scichina.com/doi/10.1360/TB-2021-0077)
传统的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是评价疫苗保护效力的金标准,但Ⅲ期效力临床试验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入组上万的研究对象收集足够的临床终点病例来评价疫苗的保护效力。此外,在新冠疫苗获批使用的情况下,设计安慰剂对照试验评价后续新冠候选疫苗的保护效力将会面对伦理方面的问题。因此,朱凤才教授提出,根据血清学抗体水平的检测结果与疫苗保护效力的相关关系,尽早推断出免疫替代终点值。朱教授团队综述了建立新冠疫苗免疫学替代终点目前已经积累的数据,总结了过去其他疫苗建立免疫替代终点的经验,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杂志(IF: 13.49)在线发表专家观点。
免疫学替代终点是介导疫苗接种产生保护效应因果链上的免疫学反应指标,该免疫学反应指标与研究的临床终点事件相关,且可以根据该免疫学指标预测疫苗的保护效力。与观察临床终点事件的效力试验相比较,应用疫苗免疫学替代终点的血清学临床试验可有效节省60%以上的时间和80%以上的费用。新冠疫苗免疫学替代终点建立将有效加快后续新冠候选疫苗的临床评价,助力新冠疫苗的上市使用。更重要的是,免疫学替代终点的建立可以评价个体接种疫苗后的保护效果,若个体接种疫苗后产生的保护性抗体水平达到免疫替代终点的临界值,一般可认为该疫苗为接种者提供了有效保护。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392-021-00481-y )
而随着Ⅲ期疫苗临床试验保护效力数据的积累,越来越多的新冠疫苗获得紧急使用授权或附条件上市,疫苗上市后的效果评价一直是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难题。近年来,检测阴性设计这一研究方法在国际上被广泛用于真实世界中各类上市之后对疫苗的保护效果进行评价。朱教授团队以EV71疫苗为例,在Human Vaccines & Immunotherapeutics(IF: 2.62)杂志上发表论著,用检测阴性设计来评价疫苗的保护效果。该方法将有望广泛应用于新冠疫苗上市后的保护效果评价,对于获得新冠疫苗完整的有效性的数据具有重要的意义。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80/21645515.2020.1859900)
朱凤才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新型疫苗的临床保护效力和免疫学替代终点的系统研究,在新冠疫苗的研发热潮中,他负责5大技术路线研发的代表性新冠疫苗临床研究。 2015年,The Lancet人物专访“朱凤才:中国疫苗评价的引领者”,在朱凤才教授的助力和推动下,我国在处于传染病全球大流行的应急势态中的疫苗研发能力日益提升。作为我国转化预防医学的开拓者,朱教授将我国疫苗临床研究技术体系拓展到境外,大大提升了我国疫苗临床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为我国从疫苗使用大国迈向研发大国作出引领性贡献。
转自微信公众号商图药讯: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