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洪洲:“上海方案”大幅提高患者治愈率,中国不可能再出现新冠肺炎大流行
时间:2021-01-16
“中国不可能出现再次(新冠肺炎)大流行。”2021年1月13日,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下称“上海公卫中心”)党委书记卢洪洲对《财经》记者说。
进入2021年,河北、黑龙江等省份先后出现新冠肺炎局部疫情。截至1月12日,全国共有1个高风险地区、73个中风险地区,“拐点”何时出现成为舆论关注焦点。
作为全国新冠肺炎救治专家组成员,卢洪洲所在的上海公卫中心在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第一时间接收了来自武汉的危重患者,并推出新冠治疗“上海方案”,被推广至全国,大幅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
这一次,一边持续救治在院病人,一边继续从事新冠相关科研,卢洪洲对我国应对新发疫情的能力满怀信心。
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并非疫情源头
就在一个月前,2020年12月15日,中国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研成果再获国际表彰。卢洪洲与瑞金医院陈赛娟院士共获法国“夏邦克-杜博赛”奖。
这是法国医学科学院设立该奖项以来,首次授予他国科学家。此次中国研究人员获奖,在于明确了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并非疫情源头,以及新冠患者康复后抗体的持续保护性等。
早在新冠疫情露头的第一时间,卢洪洲接到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竺的电话,“他说这次新冠疫情是一个新发的事件,对它了解得很少,我们应该做一个前瞻性的大的研究”。
自那时起,卢洪洲、陈赛娟等人就对所有在沪救治的新冠肺炎患者,包括从武汉转诊而来患者共112人,全部进行了病毒基因测序,发现病毒已经分成两个主要的分支。
中国疾控中心与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华南海鲜市场的环境样本(如门把手)中测出了病毒序列。然而,在市场上贩售的野生动物中,没有分离出病毒。“所以我们推测,在武汉华南海鲜市场,首先是人感染了病毒,人和人之间再去传播。”卢洪洲介绍。
由此,卢洪洲和他的伙伴们明确提出,华南海鲜市场并非疫情源头,相关研究成果也已于5月20日向国际社会发表。也正是与这一成果相关的研究,让卢洪洲、陈赛娟两人获得了法国“夏邦克-杜博赛”奖。
“武汉是一个国际大都市,这个人是从哪个地方感染的,需要更多的溯源的研究。 ”卢洪洲在2020年年底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说。
提前拉响新冠警报
卢洪洲记得,新冠病毒最早出现在他的视野里,是2020年元旦前后。
2019年12月31日,武汉市卫健委首次发布情况通报,称多例肺炎病例与武汉华南海鲜市场有关联,初步分析认为系病毒性肺炎,“到目前为止调查未发现明显人传人现象,未发现医务人员感染”。
看到这一信息的卢洪洲,于1月2日组织上海公卫中心工作人员进行了培训,人力、物力,包括实验室,均在第一时间准备就绪。
“有了疫情以后,一个人早晨可能在非洲,晚上这个患者可能就坐飞机到了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所以,我们监测任何一个地区发现疫情,都要做相应的准备,已经养成了这么一个习惯了。 ” 卢洪洲介绍。
迅速地,上海公卫中心拉响了警报。
2020年1月15日,上海公卫中心面向临床医护人员举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治培训,对新冠病毒感染的概念、流行特征、临床特点、诊治,以及医院感染预防等进行了系统介绍,强调了早期识别和科学防控的重要性。
上海市布置新冠疫情防控任务是2020年1月19日。“我们作为定点医院,其实早就做好了收治患者的准备以及预案”。人力、物力、临床救治团队、负压病房,“都已准备就绪,所以有了第一个病例以后,我们全力以赴就在救治。”卢洪洲说。
“我们做了这么大的努力,他最后还是走掉了”
更早地拉响警报,不代表没有压力。
当回顾2020年迎战疫情的经历,卢洪洲印象最深的一个瞬间,满是伤心和遗憾,“我们都哭了”。
作为全国顶尖的传染病医院,上海公卫中心最早收治的,几乎都是危重病人,包括由武汉转诊的患者。“2月份的时候,收治病人比较多。那时候压力非常大,大家的压力都很大。” 卢洪洲回忆道。
卢洪洲所说的大家,不仅有上海公卫中心院长朱同玉等本院医护人员,还有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瑞金医院急诊科主任毛恩强、中山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胡必杰等,都是上海顶级“大三甲”各科室的专家。
这些“外援”于2020年2月3日集结,与卢洪洲等人一起,开始了漫长的“宿舍生活”。
“有将近三个月的时间,一直是住在医院,只有要换衣服的时候才回家,或者到市区开会的时候。”卢洪洲想的是 ,“这么多的重症患者,随时可能有病情变化。两三点钟起来会诊,是经常有的事情。”
短短两三个月的战时状态,卢洪洲的体重由75公斤降到了67公斤。“四、五月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可以出差了。我到北京去出差,连续好几次,上飞机身份证通不过,因为人脸识别已经识别不出来了”。
最痛苦的,则是面对病人逝去的无奈。
卢洪洲对2020年记忆最鲜明的那瞬间,就是一位新冠肺炎病人过世时。那天晚上,“我一直陪到凌晨三点。我们该做的都做了,这么积极地努力,这么多的医生护士专家都围着他,他还是走了。这是最伤心的”。
历经了长达39天的抢救,这位病人用上了最先进的人工肝、人工肺,所有上海专家随叫随到,“还是去世了。”卢洪洲连说了两句“伤心”,那天晚上他哭了。
收治的几乎所有病人,在第一周末或第二周,大多会有肺部影像学表现,一些有基础疾病的患者都会出现严重症状。“如果我们没有经验,如果我们不在早期、及时干预,还会有很多患者像一开始那样的重症,甚至于死亡。”卢洪洲指出。
好在,自2020年3月以来,上海公卫中心再也没有患者因为新冠肺炎病逝。“3月后主要是输入性病例,没有一个患者死亡。危重症病人有三个,重症病人十多个”。迄今为止,该院已收治1300余名新冠肺炎患者,其中7人病逝于2月,总体救治成功率99.5%。
跟张文宏等人“吵”出“上海方案”
卢洪洲:与张文宏等专家“吵”出方案,去年3月后上海再无患者死亡
有一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被称为“上海方案”。
这是2020年3月16日形成的《上海市“2019新冠病毒病”综合救治专家共识》。如今说来笑声朗朗,当初上海的专家们达成共识可是不容易。
很多专家都吵过架。卢洪洲跟张文宏医生吵过,跟毛恩强医生也吵过,“我们都吵过”。尤其是在2月份,为了患者救治方案,细到抗凝药物的使用,大到学术研究的争论。
直到2020年3月初,一度频繁争吵的上海专家组成员达成了共识。“上海方案”沿用至今,彼此查房的步骤和观点,已基本一致。
卢洪洲将“上海方案”总结为“四素一肽”,即激素、肝素、干扰素、大剂量维生素C和胸腺肽。
使用激素,是“上海方案”的突破。“确实,世界卫生组织在一开始的指南里是不建议激素的”。卢洪洲和专家们一起总结出经验:早期不用,在重症、危重症转化的时候,小剂量、中剂量,用3到5天,一般不超过7天,这时候可以发挥非常好的抑制炎症,抑制渗出的作用。
在卢洪洲看来,新冠感染绝大多数都可以完全康复。嗅觉、味觉,各个器官的功能包括肺功能,都可以完全康复。他解释,新冠肺炎病人上了呼吸机以后,再采取俯卧位和中西医结合疗法稳定内环境,加上营养和心理方面的支持,患者很快就能康复,而且,“很少有后遗症”。
此次疫情之后,不乏出现肺纤维化的患者,卢洪洲对他们的恢复也同样乐观。
卢洪洲也是H7N9禽流感病毒得发现者和救治者,他观察到,H7N9病患肺纤维化的问题在几年后仍明显存在,“但是新冠肺炎,我们发现,康复以后肺里面情况改善非常快”。
卢洪洲明显感觉到,新冠疫情和H7N9疫情的不同。
“当时的防控机制没这么成熟,也没有信息化手段。”卢洪洲记得,有几例患者,是因为严重的耐药菌的感染,最终去世。
这一次,上海公卫中心不但有了新的机制,也有了治疗多重耐药菌特别有效的噬菌体疗法,肺部严重感染者进行雾化,“今天用后,明天情况就明显改善”。提及这项全国仅有的先进技术,卢洪洲语带自豪。
上海公卫中心还自行研发出一套智能影像系统。疫情初期,这一智能化诊断手段发挥了重要作用。部分新冠病人接诊初期,核酸检测呈阴性,但CT表现被人和机器共同判定为典型的新冠肺炎,实现了早发现、早干预。
卢洪洲的2020年最开心记忆,就是一位重症患者康复后回院随访。看到这位患者健步如飞,即使当初用了人工肺,肺功能损伤已经非常严重,过了一、两个月后,他的肺功能完全恢复了。“很好,不留后遗症。”卢洪洲再次提及人们关心的“后遗症”话题。
现在面对这些患者,卢洪洲的心里已经非常有底。即便最近全球疫情有所抬头,上海也曾出现本土病例,他也不担心了,“该用什么药物,是不是需要插管,是不是需要用激素,已经是一个标准化的治疗方案”。
每周两次的专家大查房,以及各项创新机制,也增强了卢洪洲的信心,如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可以随时随地在线查看,还可以立即启动重症患者会诊的机制。
“这么广泛的全球大流行,确实谁也没想到”
2020年3月以来,上海再未出现过因新冠肺炎病逝的患者。而卢洪洲也终于可以抽出时间回望这一年。但他对2021年的生活能否恢复“常态”,没什么想法。
“作为传染病专科医生,我就没想到在未来怎么样去享受生活。因为我就是从事这个专业的,我没想要跟大家一样去休假,真的是还没想这个事”。从事传染病防治工作30多年,卢洪洲的工作和生活早已融为一体,家人也都已习惯。
随着冬季到来,全球疫情愈演愈烈,2021年1月,河北、黑龙江两省先后暴发局部疫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河北疫情已扩散至山西、浙江,黑龙江疫情影响山东、吉林。1月13日,国家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疫情已呈多地局部暴发和零星散发状态。
卢洪洲判断,在全球疫情仍在继续扩散的当下,国内出现输入性病例与聚集性病例不可避免。但只要能及时发现某处疫情,即是“拐点”。“发现了,我们第一时间就可以通过大数据找到所有密切接触者和相关人员,隔离一密、二密、三密,第一时间进行核酸检测,必要的时候进行全员核酸检测。”将当地疫情扑灭,影响范围就不会再继续扩大。
卢洪洲透露,目前的上海公卫中心,几乎每天都有输入性病例。好在,相比年初,无论在人力资源还是技术储备方面,他和伙伴们已经做好了预案。
一旦现有承接能力不足,就将启用临时负压病房;上海各家医院也会由当地卫生健康委和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协调予以支持。“压力由我们医务人员来承担。”卢洪洲建议,普通人继续保持常态化的防控习惯。毕竟,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在未来一、两年,甚至三年、五年内都不会消失。
卢洪洲在1月13日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强调,中国有强大的信息密接者追踪系统与超强的核酸检测能力,这些因素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出现再次(新冠肺炎)大流行。”
卢洪洲、陈赛娟等人发现,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康复后7个多月,体内的保护性抗体尽管有所下降,但T细胞免疫保护功能依然非常完备。“由此我们推测,注射(新冠)疫苗以后,它的保护期也可以达到很长时间,所以给全球抗疫带来了非常大的一个信心和曙光。”
既是资深的感染科主任医师,也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新发传染病临床诊治、培训、研究合作中心共同主任,卢洪洲相信,接种疫苗以后,可以普遍的具有保护性。不过,全部接种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卢洪洲估算,中国2020年的新冠疫苗产能为6亿支,2021年可以达到十数亿至20亿支。因为要接种两支才能够产生有效的保护作用,按照全国人口来算,大致到明、后年可以完成一轮全员接种。
但这并不意味着,疫情就能在未来两年内被终结。
卢洪洲推测,到2021年六、七月份,欧美部分国家将可以完成60%—70%的疫苗接种。但是从全球来看,包括非洲、美洲、印度,受限于疫苗产量、经费来源、冷链运输的能力,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疫苗接种。
因此,中国“内防扩散、外防输入”的压力也将持续下去。
即使已经为应对可能出现的新冠疫情进行了提前准备,也未曾料到这个刚刚被发现的病毒将如此长远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卢洪洲坦言,“我们只知道它会导致流行,但是这么广泛的全球大流行,确实谁也没想到。 ”
转自今日头条: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