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多措并举开展预防接种服务提升年活动
时间:2025-07-20
今年以来,广东深入贯彻优化预防接种服务,落实涉民惠民工作精神,部署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预防接种服务提升年活动(2025—2026年),以提升预防接种服务水平、推动“接种服务更进一步”为主线,加快构建规范化建设、创新化管理、智能化支撑的广东预防接种服务模式,切实提高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
坚持“重筑网”,构建省心高效服务体系
一是统筹优化预防接种单位布局。全省建成以常规接种门诊为网底,成人接种门诊、特需(特殊健康状态)人群接种门诊等各类接种门诊为重要补充的预防接种服务网络,打造城乡均等、更高质量的“30分钟接种服务圈”,满足不同人群健康需求。
二是建设“疫苗处方”预防接种协作服务网络。依托设置有预防接种门诊的综合性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医疗卫生机构,提供院内接种服务,医防“联手”进一步加强全生命周期预防接种服务。
三是加强示教引领带动。规范示教培训门诊网络,要求每个县(市、区)至少建立1家示教培训门诊,以可复制、可推广的标杆模式,辐射带动辖区预防接种服务水平整体提升。
坚持“建机制”,建立创新长效工作保障
强化医防协同机制。深入推进“疫苗处方”试点,推动建立将预防接种政策、知识纳入临床医生继续教育工作制度;推动儿科、慢性病及老年病科医生将预防接种宣教、健教融入诊疗,在基层医疗机构将预防接种服务与基本医疗服务相结合,将预防接种作为全科医学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探索多元筹资机制。鼓励各地积极开展各类预防接种民生项目,大力推动重点人群有关疫苗免费接种;试点推动包含预防接种服务相关内容的商业保险产品研发应用,推动成人接种多元筹资;鼓励通过商业保险等多种形式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受种者予以补偿,落实关怀和救助政策。
完善协作联动机制。深化大湾区服务协作,探索建立粤港澳三地疫苗接种信息高效互通机制;联合省教育部门通过信息化手段做好漏种儿童跟踪管理;探索结合网格化服务管理等方式做好流动儿童疫苗接种服务。
坚持“优服务”,打造舒心便民服务模式
用心用情提供优质服务。持续开展预防接种单位规范化建设,完善接种服务流程,合理配套适儿、适老便民设施,优化预防接种服务环境,确保疫苗接种暖心舒心,不断提升群众接种服务可及性和满意度。
打造便民利民接种预约。依托“粤省事”等政务服务平台,市民可“一键直达”全省接种单位进行按需预约。通过实施分时段预约、合理开展周末接种、“错时”服务、社区及单位集体预约上门接种等便民服务模式,便利“上班族”、老年人等群体接种。
弹性灵活提供接种服务。通过规范设置临时接种点或入户接种方式保障接种服务,提高服务可及性和便利性。强化全生命周期服务,深化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协议合作,拓展老年人等群体优质高效接种服务通道,切实解决接种“最后一公里”问题。
坚持“强支撑”,推动贴心智能服务升级
一是数智化提升服务体验。全面启用电子预防接种证,纳入新生儿“出生一件事”无感申领,拓展电子预防接种证服务应用,探索关联上线AI智能小助手,提供接种提醒、公众答疑、健康宣教、智能预检等服务场景应用。
二是数智化提升管理效能。建立全省统一智慧化疫苗供需分析,实现疫苗流通和库存风险预警;加强接种档案质量管理,提高新生儿预防接种电子档案建档及时率;动态侦测免疫薄弱地区、人群以及服务能力较弱的地区,综合疾病风险研判等提供针对性接种建议。
三是数智化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发布全国首个“儿童疫苗接种AI智能评估大模型”,通过AI赋能精准评估,为早产儿、免疫缺陷、神经系统疾病等群体提供精准、安全的接种方案。
坚持“聚合力”,凝聚同心广泛健康共识
培育预防接种行业文化。加强预防接种人员队伍培训,强化预防接种人员初心使命意识,提升人员职业归属感和自豪感,支持预防接种集体和个人积极参加有关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先进集体评选活动。
全方位扩大宣传覆盖面。构建多维立体宣传矩阵,多渠道全方位普及预防接种知识,挖掘孵化预防接种科普达人,积极打造预防接种IP新形象,鼓励临床“大咖”为科学接种疫苗发声,更好凝聚“打疫苗 防疾病 保健康”全民共识。
把握契机提高宣传精准度。结合传染病流行趋势,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疫苗接种知识宣传;针对疫苗及疫苗可预防疾病相关热点话题主动发声,做好科学正面宣传引导。在“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等重要节点,广泛宣传预防接种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取得的成效,提高公众对预防接种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接下来,将指导全省各地要以提升年活动为抓手,补短板扬长项,切实提升辖区预防接种服务能力水平,大胆创新,主动探索,以期为群众提供更优质、更便捷、更放心的预防接种服务。
转自 广东省疾控局:原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