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超声技术助力打好女性盆底肌“保卫战’ ——访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超声科主任兼盆底医学中心主任张新玲
时间:2024-12-29
张新玲 广东省预防医学会盆底功能障碍防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超声科主任兼盆底医学中心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妇产超声学组副组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超声分会副主任委员,国际妇产超声学会(ISUOG)中国专家委员会委员。从事超声工作20余年,《中国医学影像技术》常务编委,《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编委等。近年来,积极推广妇产科超声新技术临床应用。
不管是对肿瘤性病变,还是针对功能性病变的进展,妇科超声都处在蓬勃向上的发展阶段,在妇女健康领域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因为它本身是无创的,重复性又很好,所以在妇科疾病诊断中也是一个首选的检查方法,引领了整个妇科疾病诊断的新发展新方向,将诊断的准确性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 怀孕和分娩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其实很多人都没意识到孕前评估盆底的重要性,我们可以根据评估结果在孕期做相应的盆底肌锻炼。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李雪婷
工作20余年来,张新玲一直与手中的探头并肩作战。“我们手里抓的不仅是一把探头,更多的是我们给患者带来的生机和希望。”张新玲说。在生殖领域,超声技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超声检查,医生可以准确评估女性的子宫内膜容受性、卵巢储备功能以及卵泡发育情况等关键指标。这些指标对于制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提高辅助生殖技术的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张新玲也见证着“战友”的成长:“三维超声、微血流成像等技术的发展,让我们能够更准确地评估病变。”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也让超声诊断更加精准和高效,它可以实现自动化的数据分析和图像识别;同时还可以通过深度学习和模式识别等技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就超声技术的最新进展以及对妇科诊断方面的促进作用采访了张新玲教授。
记者:现在女性的健康意识在逐步增强,妇科领域的超声技术也在不断进步,请您介绍一下国内妇科超声发展的现状。
张新玲:现在国内的妇科超声进展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比如大家特别关注的妇科肿瘤的诊断问题,除去既往的二维超声,现在有了三维超声及其微血流的观察,对我们诊断特别有帮助。还有像超声造影、弹性成像等新技术在妇科领域逐步铺开,对肿瘤的早期诊断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而在一些功能性病变上,比如盆底功能障碍,三维超声、四维超声技术的发展也为其提供了很好的筛查手段,能够在很早期发现异常。
异常子宫出血是妇科常见病,但绝经期前后的出血是大家特别关注的,因为这个时候很容易出现像子宫内膜癌之类的恶性病变,也可能只是功能性出血,所以早期诊断特别重要。现在的显微造影或者超分辨率造影等都是在肿瘤病变很早期就能把这种血管构筑的异常显示出来,不只是灌注量的改变,还包括形态学方面的变化,也可以早早进行识别,这样对我们早期病变的诊断就特别重要,能给患者比较早的提示和干预。
所以不管是对肿瘤性病变,还是针对功能性病变的进展,妇科超声都处在蓬勃向上的发展阶段,在妇女健康领域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因为它本身是无创的,重复性又很好,所以在妇科疾病诊断中也是一个首选的检查方法,引领了整个妇科疾病诊断的新发展新方向,将诊断的准确性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记者:在大多数女性或者说育龄期女性心目中,对于盆底的产后恢复日渐重视,但并没有将盆底的产前筛查作为必要选项,在您看来,盆底产前筛查作用主要包括哪些?
张新玲:怀孕和分娩跟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其实很多人都没意识到孕前评估盆底的重要性,我们也可以根据评估结果在孕期做适当的盆底肌锻炼。正常情况下,盆底肌就像一张“吊床”,承托并保持膀胱、尿道、子宫及直肠等脏器处于正常位置,起到支撑作用;同时,还协助控制排尿排便,此外,在性生活方面也起到积极作用。一旦“吊床”承受太多“重量级”挑战,如怀孕、分娩、体重过重及长期慢性咳嗽等,可能会使这张“吊床”过度拉伸或撕裂,导致盆底支持功能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盆底肌肉的支持力量也会自然减弱。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先天性因素仅占约5%,大部分的盆底问题系因后天性因素所致。因此,必要的盆底检查非常重要。如:孕前除常规的子宫、卵巢等检查外,盆底功能的评估同样需要。如果孕前我们没有做检查,就无法了解盆底情况,更对孕期出现的“漏尿”等盆底问题无所适从。而如果孕前或孕早期做评估,就可以提早进行相应的训练,增强盆底肌的承托能力。
除了孕前及孕早期,孕晚期也可以进行相应的检查评估,通过分娩前的盆底超声检查,可以了解盆底肌的收缩能力及顺应性的变化,结合产科超声判断胎儿的大小,来综合评估顺产时盆底肌损伤发生的风险,打好盆底肌“保卫战”,以确保这张“吊床”能发挥积极作用。
记者:我看到广东省预防医学会盆底功能障碍防治专业委员会今年9月正式成立,由您担任主任委员,您认为公众对盆底健康存在哪些认识的误区?
张新玲:目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病率高,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专委会将汇聚多学科力量,提高盆底疾病的诊疗水平,加强公众对盆底健康的认识,推动相关学术研究与临床实践的发展,帮助更多患者获得更好的诊疗服务。
我们希望今后能对公众进行更多的科普宣传,像我们医院在孕妇学校安排了专门的课程,有助产师进行专业的指导锻炼。希望更多的孕妇能了解到,整个怀孕过程中,一是激素水平变了,二是胎儿胎盘羊水的重量随孕周逐渐增加,同时整个人体重力轴也向前移,所以上述压力直接作用在盆底肌上,对其造成的影响是更加明显的。大家经常提到经阴道分娩可能会损伤盆底肌,殊不知妊娠过程的40周对盆底的影响同样是非常明显的。所以,无论是剖宫产还是顺产的女性,产后早期的盆底筛查都非常重要。通过规范的超声检查,可以早期发现盆底异常,及早进行干预,真正实现该病的早诊早治。
记者:刚才咱们提到针对盆底健康需要进行提前干预,请问哪些技术推动了盆底超声筛查的普及和发展?
张新玲:从早期的筛查到诊断,再到治疗后的疗效评估和远期随访,超声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这种情况下要想用好盆底超声,我们就必须有标准的规范化操作流程,因此规范的培训特别重要。人工智能会给我们提供很好的助力,同时人工智能还能加快我们技术下沉到基层的速度,对一些基层医院医生的培训来讲,我们不可能逐一手把手地去教。如果把标准化流程内置到机器,标准化的图像也在里边,医生就可以对照着去练习,利用人工智能可以辅助医生学习,纠正操作错误,促进基层医生对技术的掌握。
另外我们已经开始应用5G+远程医疗,5G远程会诊高效实时、方便快捷、无损传输,在跨越空间、时间界限上实现了超声图像的原真再现,同时整合了多维度的语音、文字、图片等信息,使整个远程超声会诊如同专家亲临超声检查现场,使超声诊断的时间、空间得以放大延展,对我们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也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
记者: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很多育龄期妇女的常见疾病,可能还会影响一些患者的生育力,请您介绍一下目前的超声技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早期诊断和干预都有哪些探索?
张新玲: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临床上确实关注度特别高,在临床上又叫“不死的癌症”,意思是这个病虽然是良性病,但是它会弥漫性地到处生长,严重者在整个盆腔到处可见病灶浸润,不只是单纯局限在子宫、卵巢,所以会对整个盆腔的环境造成破坏,对生育力的影响也是特别明显的。
所以这个时候详细的超声检查特别重要。经腔内超声的应用对诊断准确率的提升非常明显,我们可以利用经腔内如经阴道或经直肠超声,在不同的切面、不同的角度去寻找和内膜异位症相关的一些结构改变。我们不能只按照传统流程看子宫和卵巢,还要把前后盆腔如:前面的膀胱、尿道及周围区域、后面的直肠及宫骶韧带等区域都要检查到。
顺便科普一下,有一种慢性盆腔疼痛就是在靠近阴道后壁顶端那里痛点特别明显,这种往往和宫底韧带那里的内膜异位灶浸润有关,但是我们如果不按照规范一步一步进行扫查,就会把这里的问题遗漏,以至于患者痛了很久找不到原因。
在生育力保护上,我们更要把时间往前提,比如有的小女孩青春期刚来月经不久就痛经,这时我们一定要给她做一个规范的内膜异位症扫查,一步一步来确认是否有早期病变,才能提早进行干预。再比如,针对育龄期女性的卵巢内膜异位囊肿,可以考虑超声引导下的介入治疗,把针穿进囊肿内部,然后把囊液吸出,反复冲洗,之后再打硬化剂使囊壁细胞坏死不再产生囊液,达到抑制病灶不再生长的目的,这也是有利于生育力保护的一种治疗方案,多数情况下卵巢功能的恢复也是比较快的。希望各位女性朋友能够针对自身症状进行早诊早治,排除隐患,迎接女性健康新时代的到来。
转自:中国妇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