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科技|李立明:改善健康公平 实现全民健康
时间:2023-12-09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改善健康公平 实现全民健康——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与力量
横跨19年,51万人,全国5个城市和5个农村地区。一份随访超长的成人队列不仅成为中国第一个超大型重点关注慢性病的人群队列,也是规模居全球前三的人群队列及其生物样本库。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hina Kadoorie Biobank, 简称CKB项目)这项由北京大学与英国牛津大学等高校合作,旨在通过建立基于血液的基础健康数据库,从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个环节深入研究危害中国人群健康的各类重大慢性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的致病因素、发病机理及流行规律和趋势,为有效制定慢性病预防和控制对策,开发新的治疗和干预手段,提供科学依据的研究,逐渐成为高质量的医学科技创新战略性基础研究平台,也成为我国精准医学研究计划中的示范队列。2021年12月,这一项目更是获得了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北京大学公众健康与重大疫情防控战略研究中心2022年度学术年会
回想19年前CKB项目启动时的情景,作为项目的中方负责人、现任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公众健康与重大疫情防控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的李立明依然十分感慨:“以往我国发布的各类慢病防控的临床指南,大部分是套用北美和西欧人群的研究成果,缺乏本土化的循证医学科学证据。”而改变,就是从2004年开始的。探讨环境、个体生活方式、体格和生化指标、遗传等众多因素对复杂慢性病发生、发展的影响,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一改以往的“套用”,慢慢走出一条完全属于自己的“路”——成为生产本土化、高质量病因学证据的重要来源,也成为制定我国重大慢性病防治策略和疾病防治指南的基础。
其实,这项庞大、复杂且历时长久的研究曾十年“颗粒无收”,对于科研者而言是要承受巨大的压力的,可一朝“爆发”也创造了一年内问鼎四大顶级医学期刊的学术神话。“烂棉花弹不出好被套”这是李立明学术研究的“立身之本”,也是团队的基本原则,所以他带领CKB项目团队数十年如一日地埋头做质控,组建专家团队开展病案复核。
高质量的成人数据库和生物样本库、现场技术操作规范和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以及一支高效而专业的研究团队,正是李立明对学术的渴求和科学的坚持,让CKB项目无论在调查规模、研究内容和项目管理上均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目前,这项近二十年的研究已进入项目研究的第三期,团队核心成员有的即便退休也依然选择继续和李立明“并肩战斗”,因为他的学术精神,更因为他的为人。正如项目研究取得巨大成功,作为带头人的他却全部把功劳都归于团队,“项目的发展和维持离不开所有项目参与者的努力与成长”。不仅如此,他还总想把团队核心成员都带到“台前”,要让人们记住他们的名字:项目顾问郭彧、项目研究部负责人、合作研究管理委员会中方主席吕筠、项目数据部负责人余灿清、项目部现场团队负责人孙点剑一、项目成员庞元捷副研究员、以及十个项目省及项目点及各级CDC为骨干的研究团队……
现在,CKB项目不仅填补了我国人群重大慢性病纵向研究方面的空白,也为建立中国人群独有的基础数据打下坚实的基础,更为经济社会转型期公众健康状况的发展与变化、疾病谱的改变以及影响因素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人群现场。对于未来,李立明和团队也早已做好准备:在大数据时代,基于CKB项目的超大规模人群队列会成为预防医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研究的核心能力支撑,将成为我国系统流行病学研究的最佳实践,也会成为医学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平台。
CKB项目核心团队
慢性病——“共同富裕与全民健康”的最大挑战
有一种“恶魔”一直潜伏在我们身边。它伺机将魔爪伸向每个人,从生活习惯中见缝插针地寻找伤害我们的机会。它就是——以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和呼吸系统疾病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
虽不构成传染,也不特指某种疾病,但因其起病隐匿、病因复杂、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并具有长期积累形成疾病状态,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这类概括总称为慢性病的疾病已成为我国国民健康的头号杀手。
在我国,每年因慢性病死亡的人数以百万计,占死亡人数的80%以上,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以上,成为中国人群的主要死亡原因和疾病负担,也成为实现“共同富裕与全民健康”面临的最大挑战——慢性病需要长期的治疗,会快速地消耗家庭财产,而遏制慢性病高位负担态势的根本路径就是变“被动治病”为“主动防病”。
作为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负责人李立明坦言,历经60余年,在慢性病的研究成果上我们还落后于发达国家,但利用人群队列研究阐明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关的人群干预方案和慢病防治策略,对促进我国人群健康却是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社会价值,尤其超大规模人群队列研究同时具有时代意义和病因学研究的巨大优势。
从事公共卫生事业40余年的李立明说,过去我国慢病病因学证据多来自西方国家,人种、生活环境、行为习惯不同,病因学证据适用度值得商榷,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慢性病的防治。
2003年9月12日,国家项目办访问牛津大学CTSU
于是,2004年,还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任职的李立明与英国牛津大学合作联合开展了慢性病人群队列的国际合作项目——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该项目要在中国5个城市地区和5个农村地区完成50余万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行为状况调查,其血液样本将被全部保存,用于长期研究。让团队欣喜的是,英国牛津大学虽作为合作方,但其明确地将DNA研究的知识产权全部归为中方所有。CKB项目不仅为我国和世界范围内人群主要慢性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研究提供了科学价值巨大的基础人群,同时,也为大规模国际合作特别是涉及人类遗传资源和标本合作的项目树立了典范。
这在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史上前所未有。自此我国终于有了在世界范围内研究设计先进、样本量规模领先、项目实施高质量的成年人群研究队列,以及人群健康基础数据库和生物样本库。
CKB项目——大规模慢性病病因流行病学研究
自2004年CKB项目启动以来,项目样本库从无到有、由小变大,一步步伴随着项目的不断拓展而逐渐壮大。其不仅整合了疾病监测点的死亡监测系统、重大慢性病发病监测系统、全民医疗保险数据库和病案首页管理系统,还包括了社区定向监测,确定全部队列人群在基线调查后发病、发生住院事件、死亡以及迁移失访等情况。
据CKB项目研究部负责人吕筠介绍,作为一项专门设计的、大规模的、长期随访的成人队列,同时建立有生物样本库,CKB项目的选点综合考虑了城市和农村的比例、各类慢性病发病率和主要危险因素的分布、死因登记报告制度完整性、经济发展水平、当地疾控队伍的参与意愿和综合能力等因素,覆盖了全国的10个项目地区。
五个城市地区包括: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北区、柳南区和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五个农村地区则为:甘肃天水市麦积区、河南省新乡辉县市、浙江省嘉兴桐乡市、四川省成都彭州市以及湖南省长沙浏阳市。
“基线募集始于2004年,CKB项目用了4年的时间完成了51.3万名30-79岁成年人的基线调查,之后通过整合多个系统的信息对每位队列成员进行长期随访;同时,每隔5年还会对随机抽取的5%队列人群(约2.5万人)进行重复调查,目前已进行了3次重复调查。”据悉,长期随访每位队列成员的发病、死亡和住院事件时间最长至今已达18年,平均也有15年,现在随访仍在进行中。项目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为了全面、准确收集信息,项目团队对全部队列人群进行长期、连续、动态的跟踪随访,全面收集了全死因死亡事件、特定慢性病(恶性肿瘤、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等)的发病事件、所有住院事件以及迁移和失访等资料,这样就做到了有效控制失访率、提高终点事件信息采集的质量和完整性。就像社区随访、入户随访、电话随访都成为了团队常规及定向监测的方式。而当队列人群中各类疾病的病例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团队还可以对基线调查时所获得的相关数据与疾病发生或死亡的关系进行分析,以科学地验证特定的病因假说。“随访周期越长、收集信息越全面、越准确,项目的科学价值越高。”这是李立明强调的,也是团队严格遵循的。
而为了解主要慢性病发病事件在系统中上报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以及不同地区、不同医院间诊断准确性的差异,并加强项目监测工作的质量管理和控制,自2011年起团队还陆续启动项目调查对象主要发病事件诊断准确性调查及各主要病种的病例复核工作。病例复核的重点在于判断报告准确性和诊断准确性,从而了解病情的真实性,并收集相关资料。经过复核后,CKB项目数据真实性和可靠性都得到极大的提高。
虽然很是艰辛,但每个项目点分别建起了上万人的长期流行病学随访队列,为经济社会转型期社会人群健康状况的发展与变化,疾病谱的改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人群现场。不仅如此,CKB项目基线调查也为在我国城乡利用先进技术,高效、有序地开展大型现场调查工作积累了一套全方位经验,培养了一支在城乡现场开展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和质量控制的卫生防病队伍。
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人群队列的建设投入,2016年启动百万人以上的自然人群国家大型健康队列建设的“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CKB作为我国大型自然人群队列的示范研究,也制定了一系列队列建设的团体标准,指导多个区域自然人群队列的规范化建设。制定的团体标准涵盖大型人群队列现场调查管理、终点事件长期随访、研究数据处理与数据安全。
在第十五届全国营养科学大会上作报告
成果丰硕——为制修订符合我国国情的慢性病预防指南提供科学支撑
2016年,李立明入围第九届健康中国论坛年度十大人物。颁奖词中有这样一句总结:“让流行病学赢得世界瞩目”,这是对他在CKB项目成果的社会性肯定。但获奖显然不是其进行学术研究的出发点。“在这样一个SCI至上的时代,李老师关注的不是如何多发一点影响因子高的文章,而是始终立足当下、立足国情开展公共卫生研究,如何为健康中国建设多助力。”把科研成果书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很多学生毕业后坚定地留在了项目团队就是源自对李立明这种学术境界的崇拜。
其实早在30年前,李立明在美国学习老年流行病学课程时就预判到我国未来的老龄化趋势,并开始布局老年保健流行病学的研究。学生说,当其他人一股脑扎进组学研究时,李立明早已又跃上一个新台阶,站在系统流行病学的高峰上。当有同学在他面前“吹嘘”自己的新方法时,殊不知他早已“洞悉”一切。
不仅如此,高瞻远瞩的他还极具魄力和行动力。或许,把想法照进现实才是他对科研最忠诚的“解读”。早在二十年前,很多人对启动超万人前瞻性队列都会畏畏缩缩,可大胆又实干的李立明却率领团队直接建设超50万人的超大型队列,叫人赞叹不已。
根据《中国国民健康与营养大数据报告》最新显示,70%国人有过劳死危险,76%的白领处于亚健康状态,20%国人患慢性病,慢性病死亡率占86%。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多种慢性病共同的、重要危险因素。《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也明确将“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作为指导思想,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努力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在李立明和团队看来,要控增量、减存量,就必须实现从“治已病”向“防未病”的策略转变。
2013年,李立明就开始率领团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他主持了《环境与遗传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影响的超大型队列研究》,这一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资助,资助金额高达1800万,同时这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组建后设立的第一个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研究项目。其在专业领域内的旗帜性不言而喻。而该项目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也分了很多子课题,目的就是将传统宏观流行病学与微观的基因组研究相结合,揭示中国人群中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为制定国家防治策略与措施、更新疾病预防指南、更有效地识别高危人群,提供高质量的病因学证据。之后,李立明于2022年再次主持了新一轮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开展《基于中国超大型队列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系统流行病学研究》,是在前一个重大项目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入,为实践慢病的精准预防提供科学证据。
无疑,长期随访的队列研究是确定慢性病危险因素的最优流行病学研究设计。基于CKB队列积累的丰富的环境暴露、行为暴露、临床表型和多组学数据,团队最终系统确定了主要行为生活方式和相关临床危险因素对我国人群中主要慢性病风险的作用方式和强度,其中一些新发现的证据还体现了中国人群常见病种和生活方式的特殊性。
比如,通过研究团队发现每天摄入100克新鲜水果,心血管病死亡风险降低约1/3;糖尿病显著增加心血管病、肿瘤、慢性肾病等疾病死亡风险;吃水果、鸡蛋、辣食和饮茶对慢病的影响……CKB项目的各项研究成果,提供了许多降低慢病风险、具有公共卫生学和卫生经济学意义、老百姓也乐于接受的防控措施和手段。
所以,CKB项目的多项研究证据成果就被《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指南》《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9》《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预防控制指南(2021)》等引用。
在李立明看来,行为生活方式及相关因素是中国人群中慢性病重要的可干预危险因素,在慢性病一级预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也不论哪种人群,普及健康生活方式都能产生巨大的健康收益。”
国家项目办2020年度工作总结会议合影
新阶段——国际领先的医学科技创新基础平台
很多医生常感慨自己一辈子都在治病,可病人依然数不胜数。“如果把更多精力花在疾病预防上,让公众拥有预防疾病的能力,那么医院里的患者肯定会越来越少。”这种感触不仅让李立明对公共卫生事业有更多思考,也演绎成他生命中的一种情怀。
当过知青,下过乡,进过工厂,即便当时已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党委书记,李立明还是会不厌其烦地跟学生强调:“做流病就要下现场,走基层,去了解我国当前的基本公共卫生问题,这样才能做人民需要的科研。”
所以,他的学生包括团队成员都十分清楚,每一份数据的来之不易。他们一直谨记:在办公室的科研工作离不开现场工作人员在全国各地项目点的辛勤劳作,要常怀感恩之心。
虽然CKB项目在前十年为了培育、积淀和保证大型研究的质量控制,蛰伏的团队几乎“零产出”,不过,皇天不负有心人,从2014年开始,项目进入收获期,他们多次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文章,产生重要的国际学术影响力。目前已发表英文期刊论文250余篇,中文期刊论文90余篇;其中包括在N Engl J Med、Lancet 及系列子刊、JAMA 及系列子刊、BMJ、Eur Heart J、J Am Coll Cardiol 等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期刊。现在,CKB项目队列及其生物样本库的规模和科学规范性不仅全球领先,其无纸化调查技术、全程计算机电子化的项目管理、终点事件跟踪和失访控制策略也都具有国际先进性,此外,遗传样本资源的知识产权归属中国,也树立了国际合作项目的典范。
带动项目省和项目地区慢病防治工作的同时,一定程度上还提高了我国慢病防治的整体水平。“随着人口老龄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慢病患病、死亡人数仍持续增长,CKB项目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李立明如是说。
或许这就是CKB项目的研究意义——为深刻理解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如何助力重大慢性病发病率上升趋势的遏制,以及疾病预防指南的制修订和健康科普等提供了本土高质量的科学证据支撑。而李立明和团队也始终认为,“在推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下,这些研究成果从循证卫生决策的角度指导卫生健康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而达到改善健康公平、实现全民健康的最终目的。”与此同时,这也成为他们为世界提供的中国智慧与力量。
初心唤起使命,责任激发担当。如今,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在世界舞台上已占据一席之地,真正实现了从“跟跑者”到“并行者”的荣耀逆袭,甚至在某些公共卫生领域有了“领跑”的成绩。未来,李立明将更加坚定创新自信,自立自强,继续带领团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以实际行动,将理想信念扎根祖国,将健康知识传播给更多人,把科研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为人类的健康,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贡献科技力量。
专家简介
李立明
著名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公众健康与重大疫情防控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项目负责人。历任北京大学校长助理、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任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校长。担任教育部第十届国家督学,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会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流行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前任主任委员。1997年获美国EISENHOWER总统奖,2006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杰出校友奖,2010年当选英国皇家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荣誉院士(HonFFPH),2017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转自:中华英才半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