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公共卫生热点,共享精彩学术盛宴,共筑健康免疫屏障——广东省预防医学会社区预防接种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基层防病与社区健康发展高峰论坛顺利召开
时间:2022-05-17
近日,由广东省预防医学会社区预防接种专业委员会主办,广州市越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办的第一届基层防病与社区健康发展高峰论坛在广州顺利举行。
本次论坛贯彻疫情防控政策的要求,以“线上和线下”模式召开,共邀请了16名在我省公共卫生领域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分享。现场吸引了省内各地约180名专家学者到现场交流学习,同步线上直播吸引了5800余位公共卫生同仁在线观课。涉医学人文、医防融合、预防接种、疾病控制、社区发展等各领域的专家对基层疾病预防和社区健康发展等热点话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探讨。
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暨南大学梁晓峰作“中国公共卫生现状及发展”的主题演讲,在期望寿命,疾病负担、卫生监督监测、疾病防控等方面对国内外的现状进行介绍,指出了我国公共卫生(疾控体系)力量分散能力不强,公共卫生在健康中国战略中的主导作用未体现的短板,引发专家学者对公共卫生发展的思考,提高疾控系统改革关注度。梁教授还强调,应借此次疫情时机,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暨南大学基础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马文军分享了《全球新冠疫苗接种情况及对“动态清零”的专业思考》的专题,他从全球新冠疫苗接种情况及为何要“动态清零”的专业思考进行学术分享,他指出香港和上海给我们警示,我们还没有准备好,开弓没有回头箭,必须谨慎,病死率低估了放开导致的健康影响,模型研究提示完全放开医疗系统面临巨大压力,马教授分享的课题紧跟时势要点,让参会的公共卫生人员对目前全球新冠疫苗接种情况及我国坚持的动态清零政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疾控处李铁钢处长分享了《为鉴社区传染病防控的思维:以史为鉴》的课题。传染病是与饥荒、战争等相并列的重大灾难,黑死病、天花等瘟疫均造成数以亿计的人口死亡,历史惨剧曾多次上演,面对瘟疫的威胁,人类社会在长期的应对中既有很多惨重的教训,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方法,文明在一次次的危机中不断前进。李处长介绍了社区传染病防控的思维,课件总结指出“传染病的防控具有复杂性,疫情防控效果的差异与执行水平有关,有效落地才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抓住关键环节,或许一招即可制胜,程咬金的三把斧”。
佛山市顺德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谭覃分享“加强医防融合,促进预防接种”的课题,在医防融合的概念、背景、方式、路径进行介绍,他首先介绍了疫苗犹豫的概念和影响因素3C模型:自满情绪(complacency)、信任度(confidence)和便利性(convenience)。指出下一步需加强医防融合培训、培养临床接种疫苗倡导者、政策层面及实施方案创新。课程最后,展示了位于顺德区的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示范培训基地,进一步开拓了大家的视野。
广东省预防医学会首席专家张永慧教授带来了“新冠疫苗的真实世界应用”精彩主题,讲述我国正处于新冠防控的第四阶段即全方位综合防控、科学精准、动态清零阶段。新冠防控的“四措施”和“三策略”,其中疫苗是重要组成部分,结合疫苗目标需调整,组合更优化的方向,方可发挥最大效益。张主任聚焦我国目前共5条技术路线,14个产品正在海外进行Ⅲ期试验的新冠疫苗研发进展。介绍了在真实世界中采用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筛查法等方法去统计分析疫苗使用后的人群保护效果、流行毒株对疫苗保护效果的影响、免疫持久性,这将可以通过更广阔的人群覆盖面与更大的数据量,为我们弥补临床试验里的不足。并总结为四点:一是全程接种对预防新冠病毒住院、重症和死亡病例均有较好保护效果,而对感染或轻症的预防效果低于对严重疾病的保护效果;二是与Delta变异株相比,新冠病毒疫苗对预防Omicron变异株导致的感染、住院的保护效果下降更为明显期待针对Omicron变异株疫苗面市;三是加强免疫可提升对Omicron变异株导致的住院、重症和死亡的保护效果。
中山市疾控中心免疫规划所副所长吕海英主任医师分享了中山市新冠疫苗大规模接种经验做法,总结了中山市新冠疫苗接种率名列全省前茅的关键要素:一是领导重视,各街镇一把手负主责;二是高标准高要求部署推进,目标高于省级要求;三是提出并落实“关爱银龄”专项行动,为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保驾护航;四是摸清底数,做实“政府找人”;五是每日4次剖析研判,定期通报督办进度;六是提供技术保障,成立各项任务工作组技术支持。
智飞生物研究员蒲江在论坛中介绍了全球首个重组新冠病毒蛋白疫苗“智克威得”的技术路线,解读了“智克威得”III期临床试验、序贯加强临床研究、老年人临床研究和对变异株研究等多方面的进展。蒲江研究员用数据展示了用重组新冠病毒亚单位疫苗异源加强免疫接种抗体可增强对不同SARS-CoV-2变异株的体液和细胞免疫;用重组新冠病毒亚单位疫苗异源加强比同源加强对包括Omicron在内VOCs具有更强的中和能力;灭活疫苗序贯加强接种重组新冠病毒亚单位疫苗安全性良好。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余文周主任医师分享了《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与同时接种策略》的主题,解读了7条非免疫规划疫苗使用指导原则及肺炎球菌性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2017版),再次强调为生命早期就处于疾病风险中的婴儿快速建立免疫力的重要性。余主任还解释了同时接种的定义及意义,同时接种是指在同一天内接种两种及以上的疫苗,能提高儿童疫苗的接种率,为适龄儿童提供及时的免疫保护,确保疫苗的保护效率;能减少接种对象就诊访问次数,减轻接种对象的经济负担和误工时间,能减轻接种人员的工作量,这对实际操作而言,大大增加了可行性,但余主任也提醒,在实行同时接种前,要考虑注意事项及注重操作要点。
流行病学二级主任医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王鸣主任医师分享了《我国新冠疫苗接种策略与科学依据》,他从新冠病毒关切变异株的出现历程开始,带领各位走入变异株的行走路程,客观描述了灭活、重组和腺病毒疫苗在真实世界中的优劣势。王鸣教授针对加强免疫的理论知识,深入浅出,与在场各位学者共同温故知新,最后总结:随着接种时间的延长,疫苗产生的抗体水平下降,加强免疫势在必行,而其中序贯加强免疫展现出比同源加强免疫更好的免疫原性及疫苗保护效果。
广东省预防医学会疾病控制首席专家郑慧贞教授分享了《从新冠疫苗和HPV疫苗看疫苗有效性评价》的课题,她介绍了新冠疫苗和HPV疫苗的有效性,并指明疫苗评价四大指标为免疫原性、保护效力、保护效果、安全性,而保护效果是疫苗有效性的终极目标。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部的景钦隆主任医师则聚焦《新形势下百日咳的免疫策略》,分析了中国百日咳现状及原因,指出百日咳“再现”提示我国发病率可能被低估,高发病和高死亡风险更是严重威胁着低龄儿童;其流行病学特征已与传统认知有所不同,现行诊疗仍存挑战;且我国未进行大龄儿童及成人百日咳加强免疫,成人体内抗体水平低,3月龄以下婴儿无法获得有效母传抗体保护。因此百日咳免疫策略至关重要,WHO推荐尽早接种百日咳疫苗,五联疫苗是国内目前唯一可于2月龄接种的组分纯化DTaP,未来应推动百日咳疫苗的早期接种。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办公室蔡文锋主任医师根据自己的实践分享了《广州市国际健康驿站的运营与实践》的课题,进一步开拓了参会学者的视野,对国际健康驿站整体概况、防控理念(安全、舒适、智慧)和驿站的工作模式(三级管理架构)进行了介绍,他指出广州市国际健康驿站作为应急先锋,是“全国首创,全球瞩目”,其最大的心得体会就是安全是底线,组织架构必须早确定,智能化要满足需求。
新冠疫情已持续到第3年,在新冠后时代,新冠疫苗接种压缩了儿童预防接种的时间,如何安全合理安排常规疫苗和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是当前面临的挑战,东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所王东主任医师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他指出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和在线妈妈课堂来解决疫情下线下宣教难题,一方面可减轻社区工作人员宣教压力,另一方面平台或可发挥协助功能,提前做好告知、科普等工作,节省社区接种门诊沟通成本和时间,提升儿童疫苗接种效率,助力新冠肺炎疫苗接种。
广州市越秀区白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陈健英主任医师介绍了针对优质服务基层行开展P(计划)D(实施)C(检查)A(处理)循环的背景、实践及疫情下新冠肺炎疫苗接种的思考,详细阐述了PDCA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优的过程,让参会的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者深刻地认识到了PDCA应用在基层工作中的创新与优势。
供稿:广东省预防医学会社区预防接种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