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明:深化公共卫生专业学位教育改革,积极推进公共卫生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工作
时间:2020-12-03
李立明
北京协和医学院原党委书记
北京大学教授
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公共卫生是以预防疾病、延长寿命、促进身心健康为使命的应用性学科,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党的十九大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纳入国家整体发展规划,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19年底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充分体现了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发展在构筑强大公共卫生体系中的重要基础作用,也对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与专业学位教育密不可分
公共卫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要渠道,是公共卫生高等教育深化专业培养与公共卫生社会需求的重要结合点,而质量评价则是促进公共卫生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保障。2001年,我国公共卫生专业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至今已近20年,目前有79个院校招收、培养公共卫生专业学位研究生,个别院校已开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工作。
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发挥着“指挥棒”作用,是落实教育评价改革、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的具体举措和重要抓手。因此,在“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发展主线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新时代,由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委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实施的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工作,以评促建,对促进公共卫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发展恰逢其时。
二、分类评价的中国特色评估体系
(一)评价体系的鲜明特点
评估指标体系的导向先进性与国情适应性,是保证教育评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指标的设置在助力公共卫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上有其鲜明的特点。
其一,评估指标体系具备中国特色。聚焦“立德树人”的评估理念突出体现了对公共卫生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的教育。国际上针对专业学位的排名和认证等评估多以用人单位评价、就业情况和同行互评声誉等结果性评价为主,较少包括教育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公共卫生专业学位水平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对思政教育、课程与实践教学质量等教育教学过程性的评价,围绕“德才兼备”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对院校培养工作的持续性改进和中国特色一体化育人体系的形成具有良好的指导性。
其二,评估指标体系注重分类评价。聚焦“人才培养质量”的分类评价理念,不仅强化了对公共卫生专业学位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培养的特色定位,也体现了专业学位产教融合及与职业人才评价标准有机衔接的职业导向性。思政教育方面,注重对公共卫生专业学位研究生预防为主的专业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等思维能力的评价;课程教学方面,强调对研究生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知识和公共卫生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统计分析、应急处理等专业技能培养成效的评价;实践教学方面,重视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机构、妇幼卫生保健机构、卫生行政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研究机构等实践基地的理论实际联系情况,强调其支撑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实效。同时,为避免与学术学位注重科研学术能力评价混同的局面,指标体系强化了对公共卫生专业学位研究生现场调查、慢性病监测、健康教育分析和解决公共卫生实际问题等实践能力的评价,和以应用型成果产出衡量在学成果的指标设置。
其三,评估指标体系重视行业需求导向。“聚焦行业需求”的评估理念强调职业岗位胜任力,公共卫生在预防重大传染病、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较强的职业实践性,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要实现公共卫生教育与人民健康事业的有机融合,需培养“用得上、干得好”的公共卫生专门人才。评估指标中对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毕业生的职业胜任能力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等指标的设置,既检验了人才培养与公共卫生行业需求的衔接情况,也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公共卫生专业学位产教融合培养机制的健全。
(二)评估指标体系设置
评估指标体系紧紧抓住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和“质量、成效、特色、贡献”的价值导向,围绕“教、学、做”三个层面,构建了教学质量、学习质量、职业发展质量三维度的全链条育人质量评价机制,以全面考察公共卫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整体情况。
在教学质量上,引入对课程教学质量、专业实践质量和师资队伍质量的评价,实现了公共卫生专业学位课程教学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打破“重学术、轻实践”的教学评价窠臼,对思政教育的评价体现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情况,有助于考察公共卫生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成效;在学生学业质量反馈评价机制上,以学习质量和职业发展质量为出发点,引入对公共卫生专业学位在校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调查,从多角度考察学生对思政教育、课程与实践教学、导师指导的整体满意度。同时也突出强调了公共卫生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衔接度和适应度。两方面结合凸显出了对“人才培养”和“质量”的育人机制的回归。
(三)多元化评估对象的设置
公共卫生事业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通过宏观调控协调社会力量,以确保给群众提供维护健康的条件。在我国传染性疾病风险依然严峻和新发疫情形势还不容忽视的背景下,公共卫生专业需履行社会责任,发挥其在疾病防控体系维护和促进公众健康的重大作用。公共卫生专业学位注重解决实际突发事件、胜任疾病防控能力的特性,正体现了职业性与学术性的高度统一,在质量评价上也更加多维化,且需要不同利益诉求主体的参与。专业学位水平评估通过构建“政府、高校、学生、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估主体群,形成多方主体有机协调、相互支撑的评价模式,在反映公共卫生专业学位真实水平、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满足社会对公共卫生专业学位建设水平的需求等方面兼顾了利益相关方的评价需求,提高了评估的公信力。
从在校生角度,通过考察公共卫生专业学位在校生对思政教育、课程与实践教学、导师指导的整体满意度,检验教学实效,推动高校关注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效果。从毕业生角度,通过考察公共卫生专业学位毕业生在知识体系构建、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的获得感,检验其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胜任力的成长度。从用人单位角度,通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胜任力、职业道德与职业伦理等的评价,检验公共卫生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与公共卫生行业实际岗位需求的匹配度。从行业专家角度,通过同行与行业专家对公共卫生专业学位培养单位进行的综合声誉评价,充分反映人才培养的社会认知度和声誉度。从政府、培养单位、社会和用人单位等多方进行系统全面地评估,客观、中立的评估结果可为高校公共卫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工作提供发展助力。
三、以评促建,以培养成效评价推动培养模式改革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强调要不断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价机制,深化产教融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达到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目的。本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着力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将公共卫生专业学位培养单位与公共卫生行业的产教融合培养研究生成效纳入到了评价指标体系。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更加强化了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注重育人的成效和质量;在促进公共卫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方面,淡化论文收录、引用等数量指标,更加突出了对专业学位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服务国家需求紧密结合,有利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公共卫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扭转“重论文、轻育人”的不良导向。
通过有效的评价,公共卫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高校可在了解自身优势、培养成效与不足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促进自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改进,不断提升满足国家和社会需求的公共卫生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能力。同时,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也有利于引导院校逐渐关注公共卫生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促进专业学位内涵建设,推动公共卫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加公平的提升,为新时代国家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提供德能兼备的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专业人才。
转自教育部学位中心公众号:原文链接